2025年4月25日,在汽車消費趨勢洞察大會上,上汽大眾生態(tài)域用戶體驗設計負責人李云逸表示,當前,用戶已高度接納AI,并期望AI能在效率提升、情感陪伴、個性化創(chuàng)造等方面發(fā)揮作用。在用戶體驗設計中,AI可提供豐富的知識庫參考,助力思維拓展,并催生了新的生活方式。李云逸結合馬斯洛需求理論,闡述了AI在不同需求層級中扮演的角色,如守護者、陪伴者和賦能者,從而滿足用戶在生理、情感和精神層面的需求。
李云逸還介紹了AI在人機交互方面的賦能作用,包括實現(xiàn)多模態(tài)感知、主動交互和情感化設計。上汽大眾在車內推出了AVATAR形象,通過AI技術實現(xiàn)豐富的語音互動和表情表達,增強了用戶的情感鏈接和歸屬感。
當前,對于新事物、新科技接受度較高的用戶成為用車的主力群體。對于這類用戶,在非出行場景中,他們已在很大程度上接納AI的應用。例如,AI已賦能社交場景,助力提升學習和工作效率,用于健康管理,為生活提供建議,還能為創(chuàng)意活動提供支持。
在用戶體驗設計和場景構建工作中,AI能夠提供客觀且豐富的知識庫參考,助力思維拓展。我認為,許多AI需要我們去“馴養(yǎng)”,與此同時,AI也反過來催生了諸多新的生活方式。
我向Deepseek提問,現(xiàn)在的年輕人對AI有哪些期望?Deepseek給出的答案包括:效率提升;情感陪伴與孤獨緩解,期望AI能作為更擬人化的伙伴給予陪伴;激發(fā)個性化和創(chuàng)造力,便于用戶進行創(chuàng)意表達;倫理和隱私保護,使用AI時,人們常擔心隱私泄露和倫理問題;使用方式簡單,用戶不希望像學習新語言一樣學習AI的使用,所有AI工具應盡量降低用戶學習成本。
明確用戶對AI的期望后,便衍生出需求。我想結合出行需求探討,當面臨出行需求時,AI應扮演何種角色。我們做用戶體驗設計時常會接觸馬斯洛需求理論,從最底層的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,到中層的情感歸屬與愛的需求、尊重需求,再到最高層的精神層面的自我實現(xiàn)需求。重新審視馬斯洛需求理論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AI在每個層級都可扮演相應角色,進而可依據(jù)AI的這些角色,探討在不同需求層面,AI能為用戶提供何種場景。
在最底層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層面,AI可扮演守護者角色。例如,通過車內攝像頭、方向盤或各類穿戴傳感器,AI能夠監(jiān)測用戶的疲勞健康狀態(tài);在主動駕駛安全方面,AI可提供主動安全防護,預判駕駛風險,實施緊急避險輔助;結合車內傳感器監(jiān)測,AI可進行環(huán)境自適應調節(jié),營造最適宜人體的環(huán)境;在數(shù)據(jù)隱私安全方面,AI支持對敏感數(shù)據(jù)進行加密處理,保障隱私保護。
在更高層次的情感需求方面,我將AI視為陪伴者。在探討用戶體驗時,“陪伴”是我們經(jīng)常提及的詞匯。在車輛功能體驗設計中,若能賦予陪伴屬性,便相當于賦予車輛生命力。當AI作為陪伴者時,可探討以下場景:場景化情感陪伴,在不同場景下,AI化身不同伙伴,給予用戶情感支持;賦能語音對話,使其更具溫度、更擬人化,接近真人對話方式;實現(xiàn)多模態(tài)情感交互,通過檢測用戶語音、面部表情感知情緒,并據(jù)此調整交互策略;賦能社交活動,包括與其他車主以及親友之間的社交;AI還能在情感上賦能個性化和專屬感。
以往雖倡導千人千面,但多由主機廠預測用戶類型、分析需求,實現(xiàn)車機屏幕桌面等的可定制。有了AI加持后,能夠通過深度學習用戶習慣,依據(jù)智能化推薦并結合用戶反饋,真正實現(xiàn)每個人專屬的體驗,使車內功能和HMI設計方向深度貼合用戶個性。
精神層面,如果AI充當賦能者角色,應能助力用戶實現(xiàn)精神層面的成長。例如,通過生態(tài)服務聯(lián)動,提升用戶生活效率;引導用戶低碳出行,通過分析駕駛行為,輔助用戶改善駕駛場景;賦能用戶創(chuàng)意表達,甚至在虛擬元宇宙概念下,讓用戶創(chuàng)造身份,展現(xiàn)個人影響力。
從更具體的人機交互方式來看,AI能夠賦能人機交互,實現(xiàn)從功能到情感的躍遷。今年年初,Deepseek備受關注時,我們一直在探討其如何賦能座艙大模型。此前我們已有大模型語音交互,當AI進化到一定程度,大模型能夠像高雙商的人類一樣與用戶交流。AI可接受模糊、復雜甚至情緒化的語言指令,結合當前場景、多模態(tài)信息以及對用戶的個性化分析,判斷用戶當下需求。在生成結果方面,AI可動態(tài)、實時地提供多感官體驗反饋,反饋形式不限于語音,還可結合車輛各種控制源。另外,AI能夠主動推薦,感知并匹配用戶情緒。
關于多模態(tài)感知需求,此前單一模態(tài)交互存在諸多不足,例如手勢識別,過于簡單易誤觸發(fā),過于復雜則要求用戶記憶學習。直至AI大模型賦能,我們才真正能夠識別語音、手勢、生物識別、眼球追蹤等多感官反饋,結合用戶肢體表情判斷真實需求,同時融合車內外信息,如當前場景、車內人數(shù)等,借助AI探尋多模態(tài)感知場景。
精準感知用戶需求后,便可提供主動交互,這是一個循環(huán)過程。AI可以主動提醒、預判場景需求,向用戶推送信息,同時收集用戶有意或無意的反饋,優(yōu)化AI算法,使AI能夠持續(xù)優(yōu)化,越來越懂用戶。
另外,情感化設計至關重要,目前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。一是打造擬人化語音助手,即便AI大模型性能卓越,若缺乏具象化對話表達,仍易被視為工具,而擬人化助手能夠承載用戶情感鏈接;二是通過視聽表達,人是視聽動物,可在車內營造氛圍,通過視聽環(huán)境變化迎合用戶情緒,引發(fā)情感共鳴;三是提供情感化服務,例如在用戶生日或特殊場景時,提供無實質功能但具情感鏈接的服務,增強用戶對品牌的歸屬感。
上汽大眾在這方面有所實踐,2022年,我們在車內推出由品牌LOGO演變而來的AVATAR,其在語音互動時可展現(xiàn)豐富表情;2024年,升級為3D形象的AVATAR,不僅在語音交互時,在AI智能推薦時也能有更豐富表達,同時為用戶提供多種皮膚裝扮定制選項,用戶還可通過照片定制自己或他人形象作為AVATAR。目前,我們正在規(guī)劃下一代ID系列車型,將圍繞AVATAR構建更智能、更具情感的體驗,融入3D、空間化、游戲化等概念。
此外,我們在途昂Pro上搭載了百度文言一心大模型,今年2月接入Deepseek,賦能諸多場景,用戶可通過其詢問車輛相關知識、進行閑聊、生成圖文,借助Deepseek提升語義理解能力。同時,我們擁有自主研發(fā)的AI場景引擎,能夠進行主動出行建議推薦,提供一鍵場景化服務,未來還計劃通過AI助力用戶以簡便方式生成場景建議。
目前,我們在發(fā)展過程中仍存在一些痛點,例如場景挖掘尚有很大空間;大模型對算力要求高,在實現(xiàn)及時反饋時需平衡成本;隱私安全方面,雖從主機廠角度認為某些設計體現(xiàn)人性化,但用戶對隱私侵犯問題較為敏感,實際接受程度有待考量。另外,未來跨端互聯(lián)和生態(tài)融合是重要方向。
當前,盡管車機已集成諸多服務,但許多用戶仍傾向使用手機,原因之一可能是用戶在手機上已形成深入的使用習慣和數(shù)據(jù)積累,難以在車機上重新構建規(guī)則。因此,跨端數(shù)據(jù)共享以及打通車內應用與外部服務,將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。
如果未來AI進一步發(fā)展,我們可以暢想,AI不僅服務于車內,還能跟隨用戶下車,全面接入用戶生活圈,成為全方位的智能助手。未來車輛有望成為真正的第三生活空間,承載更多生活活動。
一直以來,我們致力于用戶共創(chuàng),通過OTA實現(xiàn)快速迭代。AI加持OTA,可推動車輛軟件持續(xù)迭代,并在用戶行為影響下不斷成長,最終實現(xiàn)賦能用戶精神世界的愿景。